相關事跡
1952年,楊萬志就出生在鐘山區大灣鎮大箐村,大箐村位於海拔2900米的貴州高峰韭菜坪山麓,村子離鎮政府8公里,交通不便,信息閉塞,貧窮落後,80%的村民是彝族。1972年,嘗盡了邊遠農村孩子讀書難的楊萬志從中學畢業之後,大山里教育落後的現狀讓他感到徹骨之痛。為此,楊萬志毅然回到了這座高山上,到大箐國小當了一名代課教師,決定把青春獻給山區,立志改變山里教育落後的現狀。
自參加工作以來,他38年如一日,在大山深處譜寫了人民園丁無私奉獻的光輝篇章。此間,他兢兢業為,任勞任怨,滿懷對農村,對農民的濃厚感情,紮根於農村教育事業;他淡泊名利,默默奉獻,像紅燭一樣,照亮無數被困苦與渴望交織著的孩子的心靈。
上世紀70年代初,大箐國小校舍是一座瓦房,牆壁斷裂破落,熱不擋風,冷不避雨,教室里的課桌凳破損不堪,學校的操場熱天黃灰滿天,可到下雨天就是爛泥塘。楊萬志剛當教師的時候,他白天就在破陋的房子裡教書,晚上回到家在昏暗的煤油燈下備課,批改作業。儘管吃盡了苦頭,但他從未動搖過當教師的念頭。
楊萬志同志不是專業教師出身,教書伊始,為了彌補自己的不足,他當時從每月不足5元的工資中擠出一部份訂閱教育報刊雜誌自學,同時又參加各種培訓學習,就這樣,他逐步成長為一名業務精湛的教學能手,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教師。
農村的教育水平低,尤其大箐這樣的少數民族地區,教學質量更是低下。為了改變這種狀況,他在教幾門課的同時,鑽研出彝語與漢語雙語教學的方式,使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。同時,也讓這些兒童掌握了兩門語言,贏得了家長和學生的一致讚賞。這種教學方式至今還一直沿用,效果顯著。
最佳化校設
1997年,楊萬志被任命為大箐國小的校長。
當時的大箐國小沒有圍牆,沒有桌椅,沒有操場,沒有教學樓,是一個典型的“四無學校”。多少年來,每逢冬天,看到孩子們稚嫩的身軀在寒風中不停顫抖,而又無法改變現狀的情景,楊萬志同志的心也跟著在顫抖。
於是,他從家裡搬來材料,開始對學校修修補補,但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。此後,他為籌措學校建設資金,顧不上路途遙遠,經常徒步十多公里到鎮政府反映情況,還四處奔波求助。1998年,楊萬志終於爭取到15萬元建起新的教學樓。教學樓建成後,操場又成了他的一塊心病。2002年,他終於從鎮政府爭取到一萬元資金,之後發動全家人,親戚朋友,用區區一萬元,硬化了500多平方米的操場。2003年爭取到2萬元修好了圍牆。2005年,大箐國小的學生增加,教室又面臨緊缺的狀況,當他將情況反映到鐘山區政府,在區有關領導的重視下,在他的百般努力下又爭取到8萬元配套資金,用於擴建3間教室。新校舍建好後,區政府還專門為大箐國小配了150套課桌凳。一站又一站,在波折和風雨中,在楊萬志同志的努力下,大箐國小終於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
愛生如子
靠吮吸大山乳汁成長,為回報大山而紮根耕耘的楊萬志,曾經他艱難求學的經歷便是山里娃讀書的真實寫照。為此同感受,他從教後愛生如子的感人事跡令人稱道。“山里娃並不笨,他們純樸可愛,非常聽話,容易養成好的學習習慣。只要我們當老師的多付出一點愛心,耐心,細心,熱情的拉一把,這些孩子的前程不可估量”。這是他不止一次對學校的教師們說起的話。然而,就是這么一句樸實的話,道出楊萬志對山里娃的情之深,愛之切。
山區農民生活窘迫,很多家庭因交不起學費,不得不讓孩子輟學在家。而每當看到這些天真活波的孩子不能接受教育,且被一背一背豬草柴禾吞噬著美好時光時,他難過極了。因為多年來,他已清楚看到了大山里這種越貧窮越不讀書,越不讀書越貧窮的惡性循環。為了儘量彌補自己心靈深處的遺憾,儘可能不讓一個孩子輟學,在國家實施“兩免一補”政策前,楊萬志每年都要擠出工資的一部份為困難學生墊付學費。
楊萬志同志視校如家,他長年在學校居住,白天上課,晚上看護學校。曾有一段時間,大箐的社會治安較差,每天都有社會的閒雜人員到校搗亂,嚴重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。但面對學校周邊流氓的無理取鬧,楊萬志從未畏懼,他發動村民和老師,多次將前來搗亂的流氓扭送到當地派出所後,終於將這些流氓震懾住,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。
由於山區偏僻,長期與外界隔斷,時至今日,大箐村仍存在不少村民淡化對孩子按受教育的觀念。於是,他犧牲了已應該的節假日和課餘時間,充分利用好每一分鐘,從了解每位學生和家長入手,進行大量的家訪。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,楊萬志走遍了所有學生的家,詳細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,家庭狀況,學生在家的表現及家人對孩子的支持度等。儘管早出晚歸累得他腰酸腿疼,可他都沒有任何怨言,相反對自己的的家訪感到心滿意足。因為他講了千遍萬遍的道理和他的真誠終於打動了家長們,許多學生得以重返校園,適齡兒童都已入學。
蠟炬成灰
教學是學校的生命線,作為校長,楊萬志深知抓好教學應肩負的責任。他在努力改善辦學條件的同時,2001年,調整了工作思路。把重點轉移到鞏固提高“兩基成果上來,積極開展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工作,制定一系列規章制度和獎勵制度,充分調動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。並與區相關部門聯合擴展自己曾經開展的“雙語”教學經驗,開辦了“雙語教學班”。確保教學質量得到提升,也為貧困山區的教育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路子;此外,楊萬志還不顧年齡帶來的不便,翻山越嶺,風雨無阻,與區、鎮的同志一道開展掃盲工作。由於工作出色,他被授予市級“掃除文盲先工作者”榮譽稱號;2004年,他又成為由香港主辦電器製品有限公司設立的“貴州邊遠地區優秀教師獎勵基金”獲得者。
“楊老師,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在您的汗水中已奔赴前程,一批又一批的山裡娃娃又開始在您的教育下健康成長。如今,您老了,脊背彎了,皺紋也深了,但您仍為山村教育傾注著無限的愛,無盡的情。您的精神感染了我,您為我們青年樹立了奉獻的榜樣”。楊萬志曾資助過現也在外工作的一名學生給他來信時這樣寫道。
楊萬志同志用追求磨亮了一個彝族漢子的奉獻箴言。《涼都晚報》、《六盤水日報》、《中國少年報》等媒體先後對其事跡進行了採訪報導,對其作了高度評價。
2008年,楊萬志感覺身體有些不適,並伴有咳嗽,但為了不耽誤上課,一直未在意。到寒假時,終於有些支撐不住的他在家人的陪同下,到六盤水市醫院和雲南省腫瘤醫院作了檢查,讓他意想不到的是,自己患的競是絕症——肺癌。
“我這把年紀了,患這種病也無所謂,只是以後你們要把學校管理好”!命著診斷結果,楊萬志對現在大箐國小任教女兒楊世蘭,女婿尹光明說。
2010年,大灣鎮組織第二屆教職工籃球運動會,曾作過幾次化療和放療的楊萬志,拖著患病的身體堅持到場給學校的球隊指導和加油。然而,病情的加重,第三天他再也無法堅持,只好再到醫院住院治療。一個月後,病情惡化,無法治療,回到家中,在去逝前的最後關頭,神志恍惚的他沒有想到他是在家中,想到的是他仍然置身於學校,沒有想到給家人留下什麼囑託,而是念叨著學生的題目應該怎樣做,沒有想到自己的後事怎樣安排,而是念叨著學校應該怎么辦。